医生让我在金钱和生命之间做出选择,而我选择了.......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
一代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有着辉煌的人生和事业。他在33岁时就赚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万美元;在43岁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那么,在53岁时他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呢?他的垄断事业仍然在蓬勃发展,然而高度紧张的生活也给他的健康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他的传记作家约翰·温克勒曾这样描述他,53岁的他“看起来像个木乃伊”。
在那时,洛克菲勒得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他的头发全都掉光了,甚至连睫毛也开始脱落,最后只剩下淡淡的一层绒毛。一头光秃秃的样子看起来很古怪,他只好戴上了一顶帽子。后来,他干脆订制了一些假发,到去世为止他一直都是戴着假发。
作家温克勒在书中说:“他的病情非常严重,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甚至只能依靠吮吸人奶生存。”医生的诊断结果是他得了“脱毛症”,这种病通常是过度紧张引起的。
当洛克菲勒年轻的时候,他的身体并不差,因为他从小在农场长大,体力劳动让他的肩膀变得非常宽厚,他走路时腰杆挺得很直,步伐也稳健有力。然而,在他53岁时,他的双肩却开始下垂,走起路来也有点摇摇晃晃。
另一位传记作家佛林也曾说过:“在镜子里,他所看到的是一位老人。终年无休地工作,日夜不停地操劳,不良作息习惯导致的失眠,以及缺乏运动和休息,所有这些因素,夺走了他的健康。”
医生只允许他吃些酸牛奶和饼干,这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只能吃一些连穷人都不屑一顾的食物。他的皮肤已毫无光泽,就像是老羊皮包着骨头。金钱在这个时候显得毫无用处,只能为他提供足够的医疗保健,使他不至于在53岁的壮年期就死去。
这一切都根源于他的事业,长期在烦恼、恐惧、高度紧张的状态下生活-将他推向了死亡。
早在洛克菲勒23岁时,他就开始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他的朋友说:“除非是生意上的好消息,不然,没有任何事情能让他高兴起来。每当做成一笔生意,赚到一笔钱时,他就会兴奋地把帽子摔在地上,愉快地跳起舞来。可一旦生意失败了,他就会马上病倒。”
有一次,他从五大湖托运了价值4万美元的谷物,为了节省保险费他没有买水险。没想到,当天晚上狂风暴雨袭击了伊利湖,洛克菲勒十分担心自己的货物遭遇不测。所以,当他的合伙人乔治·加勒第二天早上来到办公室时,发现洛克早就来了,他正在房间里焦急地踱步。
他一看到加勒,就对他说:“快去看看现在还能不能投保·····也许太迟了!”
加勒赶紧跑到城里去,拿到了保险单。但是,当他回到办公室时,发现洛克的情绪变得更加沮丧。原来船主发来了一封电报:货物已卸,未受风雨侵害。
这等于白白花掉了美元的保险费,他怎么能不难过呢,之后他就回家休息去了。
当年,洛克菲勒每年已经有50万美元的订单,但他却为浪费区区的美元如此伤心,甚至不得不躺到床上去,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啊!
他工作起来简直不要命,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游玩和休息,除了赚钱外他几乎没有任何嗜好。当他听说加勒和其他三位朋友合资美元买了一艘二手游艇时,洛克非勒简直气坏了,他甚至拒绝乘坐那艘游脈。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加勒发现他还在办公室里工作,就对他说:“走吧,洛克,我们一起乘船出去玩玩,放松一下。”
洛克菲勒怒气冲冲地望着他,严肃地说:“乔治·加勒,你是世界上最浪费的人!你要知道,你正在破坏我们在银行里的信用,你会毁掉我们的生意!我绝不坐你的游艇,我也永远不想看见它!”
在洛克菲勒生命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缺乏幽默感和安全感。他曾说过:“每天晚上临睡之前,我都会告诫自己:我的成功只是暂时的。”虽然他手头可支配的钱高达数百万美元,但他仍然担心失去一切。他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上,他从来没去过戏院,也从没玩过纸牌,甚至连一次宴会也没参加过。正像马克·汉纳所说,他在别的事情上都很正常,只是对钱非常痴狂。
当洛克菲勒住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时,在和一位邻居聊天时曾吐露心声,他在内心深处也“希望有人来爱我”,但是他冷漠多疑的性格往往让人敬而远之。著名的银行家摩根就曾抱怨说:“我不喜欢他那样的人,也不想和他打交道。”
甚至他的亲弟弟都很厌恶他,他将自己孩子的棺木从家族墓园里迁了出来。他说:“我决不容许自己的亲生骨肉安息在约翰·洛克菲勒所控制的土地里。”
洛克菲勒的职员和同事们,也对他非常敬畏。可笑的是,洛克菲勒竟然也害怕他们-怕他们在办公室外乱说闲话导致“泄露公司的秘密”。他对人类的天性完全没有信心。有一次,当他和一位独立制造商签订10年合约时,他要求那位商人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妻子。他的座右铭就是:“管好自己的嘴,努力工作。”
然而,当他的事业最为鼎盛之时,当他的财富犹如火山喷发源源流出的岩浆时,他的个人世界却开始决堤。许多书籍和文章公开谴责标准石油公司不择手段的敛财行为,以及与铁路公司之间的秘密回扣等不公正竞争行为。
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们最痛恨的人就是洛克菲勒。那些被他击败的竞争对手,把他的头像吊在树上来泄愤;许多人都渴望亲手将绳子套在他那萎缩的脖子上;雇用了许多保镖,以防了片般通进他的办公室,说一定要承了他。当用他只好雇用了许多保镖,以防遭到刺添。
刚开始,他尝试着无视这些散对的情绪,还故作轻松地说;“尽管驾我、咒我吧,不过,我不会因此而改变做事风格。”但他后来发现,自己毕议,人,无法忽略人们对他的仇视,优虑不断侵蚀着他。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了。疾病正从内部向他发起攻击,让他无法招架。
最初,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身体上的不舒服。但是,失眠、消化不良、掉头发这些身体症状却隐瞒不住。医生坦白告诉他,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死亡或者休息。
当然,他选择了休息。但是,在这之前,烦恼、负婪和恐惧早已损坏了他的健康。以至于当美国著名传记作家伊达·塔贝第一次见到他时,极为震惊。她在书中这样写道:“他的脸上写着可怕的衰老,我从未见过如此苍老的人。”
在这之前,她对这个一手打造标准石油公司的巨头完全没有好感,而且她当时正在写一本书,打算揭开这个公司的黑幕。然而,当她看见洛克菲勒在主日学校演讲时,那茫然四顾焦急的眼神让她产生了同情:“一种从未有过的伤心感觉蔓延全身,我深切地感觉到,没有朋友和爱人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洛克菲勒比当时重返菲律宾的麦克阿瑟将*还要年轻好几岁呀!然而他的身体竟然如此衰老,塔贝深深为他感到悲哀。
面对洛克菲勒的严重病情,医生们尽力挽救,他们为他订下三条规则:
第一,在任何情况下,绝不为任何事烦恼;
第二,放松心情,多做一些户外活动;
第三,注意节食,保持半饥饿的状态。
洛克菲勒严格遵守了这三条规则,也因此换回了自己的生命。他从如日中天的事业中退了来,学会了打高尔夫球、打牌、唱歌、整理庭院以及和邻居聊天。
除此之外,他还开始了反思。温克勒说:“在那段痛苦的日子和失眼的夜晚里。落克菲勒终于有时间反省自己了。”他开始为别人着想,不再想着自己能赚多少钱,而是开始思考那些钱能为多少人带来幸福。他开始考虑把数百万的金钱捐出去,然而,像他这样的人,送钱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他想捐款给一座教堂时,全国各地的传教士同声反对:“绝不要腐败的金钱!”
但是,这并不能熄灭他的热情,他继续着自己的慈善事业。当时密歇根湖畔一所大学因被抵押而要被迫关闭,当他听说此事后,立刻捐出数百万给予援助。他的资助起了大作用,不然,就没有今天闻名世界的芝加哥大学。
对于社会底层,他也积极伸出援手,竭力地帮助黑人。他捐献了巨款给塔斯
基吉黑人大学,帮助他们完成黑人教育家华盛顿,卡文的遗愿。
当著名的十二指肠虫专家史泰尔博士说:“只要5角钱的药品,就可以帮一个人治愈这种疾病-谁能捐出这5角钱呢?”洛克菲勒立刻站了出来,他捐了数百万美元以消除十二指肠虫-这个曾使美国南方一度陷于灾难的疾病。在那之后,他组建了庞大的国际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世界范围内消除各种疾病、贫穷和文盲。
这绝对是一个伟大的举动,而且我可以亲自为其伟大之处作证,我要向这个伟大人物表达自己由衷的敬意,因为,他的基金会是我的救命恩人。
年,我正在中国考察。当时霍乱蔓延了整个北平,大批的农民纷纷死亡。在一片恐慌之中,我们来到洛克菲勒医学院接受了预防注射,从而免于感染。从那时起,我真正懂得了洛克菲勒的基金会对于全世界的伟大贡献。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洛克菲勒基金会这样的壮举。洛克菲勒深知,世界各地有许多有识之士正在进行着许多有意义的活动--默默无闻地研究、建立一所所学校,医生无私的奉献。但是,这种种努力经常因为经费的匮乏而陷入停顿。他试图给予他们一些帮助,不是“将他们接收过来”,而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他们完成事业。
在他的巨资资助下,医学家们有了许多重大的发现,这些发现使你和你的孩子们不再因脊骨脑膜炎而死亡,也不再因疟疾、肺结核、流行性感冒、白喉和其他多种疾病的侵害而痛苦。所以,生活在今天的我们,都应该对洛克菲勒心存感激。
而洛克菲勒本人,是不是有什么变化呢?亚伦·尼文斯这样说道:“如果你认为,自年因社会对标准石油公司的抨击以来,他就一直一蹶不振,那你就错了!”
洛克菲勒完全改变了,他从这些慈善事业中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他终于感受到了平安和快乐,他不再烦恼。以至于,当他接受生命中最大的一次打击时,他甚至不愿意因此而失去一个好觉。
那件事情是这样的:依据美国新出台的法律,标准石油公司属于垄断性公司,已经违反了“反托拉斯法”,所以被*府判罚“历史上最重的罚款”。这场官司先后打了5年,几乎所有最优秀的律师都投入到了这场似乎没完没了的官司中,然而在最后,标准石油公司败诉了。
在法庭上,当南迪斯法官宣布判决结果时,律师非常担心洛克菲勒的心理无法承受-他们不了解他已经完全改变了。当晚,一位律师打电话给洛克菲勒,尽量委婉地告诉他判决的结果,最后他说:“洛克菲勒先生,希望这项判决不会让你烦恼,希望你还能睡个好觉。”
他没想到老洛克却是这样回答的,洛克轻松地说:“不要担心,强森先生,我本来就打算睡个好觉的。也希望你也不要因这件事而心烦。再见!”一个曾因美元的损失就伤心生病的人,终于在长期的休养后,改变了心境,战胜了病魔。
53岁那年,他已经“死了”,然而他却又活了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