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行走
只有登攀
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
平正仡佬族自治乡草王坝村
一位老人与大山斗了一辈子
历时36年,他带领村民在绝壁上
开出一条“生命渠”
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
他就是“当代愚公”
“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
全国劳动模范
“七一勋章”获得者
——*大发
“石头娃”思变
用水渠改变村子命运
*大发,乳名石头娃
生于年
个头矮矮的,黝黑得像一块山岩
结实得像一棵老树
草王坝村所在的平正乡
名平正,但这里的耕地
既不平也不正
零零碎碎,七角八歪
全都挂在陡峭的山坡上
村子海拔在米以上
缺田缺路尤其缺水
在草王坝村
水比娘还亲
没水又缺田
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没上过学的*大发
当上了村里的大队长
他开始深入思考
怎样才能改变村民的穷日子?
他首先想到的
就是草王坝村最缺的——水!
如果通上水
白花花的大米饭就能端到桌上
全村的命运就彻底改变了
第一次有这个想法时
*大发23岁
一声炮响
水流了出来
水从哪儿来呢?
*大发在周边几座大山转了一圈
期望能找到水源
终于发现了:
隔着高高的太阳山和太阴山
后面一座大山上有一处
名叫螺蛳洞的岩洞
水流长年不断
并且水位比草王坝村高出许多
*大发召开社员大会征求意见
有人说:隔着3座大山那是闹着玩的?
给自己留条命
*大发黑了脸:
“你的意思是咱草王坝村
命中注定就该渴死饿死穷死吗?
谁愿意坐家里等死?举手!”
会场死一般地静
他的大舅子徐开福
第一个站起来:“我干!”
又有几个*员站起来:“我干!”
接着一片吼声:
“支书说了咱就干
有水就能吃饱饭!”
得到公社支持后
*大发拉上徐开福
上山瞄了瞄开渠线路
当场画了一张设计草图
很简单,也就是一条线
从螺蛳洞画过太阴山和太阳山的半山腰
往下直抵草王坝村
“伟大的工程”设计完成
年元旦过后
*大发率领多村民
打着红旗,揣上洋芋和饭菜团子
呼呼啦啦上山了
工程第一步是要
在螺蛳洞口垒起一个蓄水池
炸药放置好了
只听轰的一声
第一炮在洞口炸响了
湍急的山水顺流而下
大家欢呼雀跃
困难重重
13年来他们披荆斩棘
记者曾问*大发:
“动工时你算计过要干多少年吗?”
他说:“没算,干到哪年算哪年
我跟村民说了,咱要学学老愚公
老的死了,儿子孙子接着干”
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高山上的冬天很冷
在水源地垒蓄水池
山水冷得渗进骨头缝
三五分钟腿脚就麻木了
*大发说:“你们没结婚的冻坏了
生不下娃娃,我可负不起责任
这样吧,有了老婆孩子的
跟我轮班上!”
说着他第一个跳进冰水里
修石渠时,不知道该怎么勾缝
他们用的是土办法:
石灰加泥巴
可是,几场大雨引起的山洪
把石渠冲得“散了花”
全村人目瞪口呆,心都碎了
*大发红着眼大吼一声:
“重来!”
女人们也急了
纷纷跟着汉子上了山
凿渠途中,他们遇到一段
米长的叫“擦耳岩”的大石壁
陡立成90度甚至是凹进去的悬崖
人走过去必须身子向内倾斜
耳朵擦着山岩
否则脚下一晃
人就栽进万丈深渊了
在*大发的指挥下
村民们用绳子拦腰系紧
让人从高崖上把自己吊在半山腰
一手锤子一手钎
一块一块往下凿
凿出一个小平台,可以站脚了
再用打磨成长方形的石头砌成沟渠
就这样一步一步地
往前凿、往前挪、往前绕
绕过一个个寒冬酷暑
为此,*大发付出惨痛的代价
有一次他和村民半个月没下山
7岁女儿患了重感冒
村里没有壮实男人
医院
数天后不幸病亡
为这事*大发痛心了一辈子
草王坝人记不清
自己流了多少泪,淌了多少汗
投了多少工
历时整整13年
年轻人成壮年人了
孩子成劳力了,姑娘成孩子妈了
全村人眼看着
一条海拔近千米、长30余里的石渠
像一条长龙,穿云破雾绕山而来
终于抵达草王坝村
13年建的水渠不出水
“草头王”自责辞官
年通水仪式那天
锣鼓、鞭炮、酒宴饭菜都备齐了
全村老百姓喜笑颜开
齐齐挤在渠道边
等着清爽爽的渠水顺山而来
可久等不来,再等还是不来
不大工夫,村民王正明一脸沮丧
满头大汗跑来喊:
“不行啊,水下不来!”
*大发如雷轰顶
他不信,命令徐开福再去看看
等徐开福跑回来腿已经软了:
“确实!渠道坡度太缓了
而且水量越来越小
在太阴山那儿就顺着石缝流没了”
说罢他放声大哭
全村人都傻眼了
个个像石柱一样呆在那儿
13年啊,全村人过的是
没老没小的日子
拼死拼活的日子
就这么一滴水没见,完了?
村民们失望至极
但他们理解*大发是出于一片好心
没人指责他
*大发在家里闷了好几天
愧疚和压力日夜刺痛着他
他决定必须负起这个责任
于是决定主动辞职
“我们不会白干!”
他深知村民“爱渠如子”
世界上再直的路也要拐几个弯
因为地球是圆的
英雄不怕犯错,就怕倒退
像*大发这样没私心、敢担当的人
全村再也找不出了
一年后,在乡亲们的呼吁下
*大发官复原职
在村民大会上,他主动做了检讨:
“我对不起乡亲……”
“检讨有啥用?
你就说那条渠怎么办吧?”
村民在底下喊
“我们不会白干!”
*大发坚定地说
“三座大山都绕过来了
基础也打好了
下一步就是改造问题
我相信,草王坝村一定会喝上天渠水
一定能引水灌田,吃上饱饭!”
这时,刚分配到
遵义市遵义县(现播州区)水利局的*著文
正在公社上检查水利工程
*大发听说了,便急匆匆找上门说
我们村用13年时间修了条水渠
长30多里,可修成了水却过不来
能不能请你们看看咋回事?
*大发和村民在大发渠
*著文问:
“是县上的水利工程吗?”
*大发说:
“不是,是我们村自己干的”
*著文很受震动
于是,他们步行几十里
沿着石渠现场考察
到草王坝村时天色已黑
便住在了*大发家
第二天早晨醒来,*著文发现
草房仅有的一床被子盖在他和同事身上
*大发夫妇搂着两个半大孩子
在火盆边整整坐了一夜
*著文的眼睛湿了
通过考察,*著文结论
这条渠的毛病在于:
第一,水渠位置太高了,落差不大
流量又小,推力自然不够
很难流到30多里外的草王坝
第二,这一带是风化形成的沙壤土
渗水严重,必须用水泥勾缝防渗
第三,用石灰和*泥抹缝
天一旱泥巴开裂,水都渗出去了
*大发听得直捶脑袋
“那你看这条渠还有没有救啊?”
跟来的水利同事摇摇头说
重新改造起码要花几十万
县上肯定没这个能力
*大发一脸沮丧,几乎要哭了
一年又一年
*大发到公社和县上跑了无数次
都因为县财*拿不出资金
败兴而归
没事的时候
*大发常常跑到山上
沿那条渠走走
用手摸摸那些石头
他发现:
这条渠虽然荒废多年
石缝中却很少有草
原来都让上山放牛的村民拔了
所有村民都像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牵挂着守护着这条不成功的石渠
这让*大发心里发热,泪湿眼眶
岁月漫漫
从年通水失败到年
又一个13年过去了
“小老头”当学生
螺蛳洞引水工程迎转机
这一年,54岁的*大发听说
县上要办水利技术学习班
招收各乡初中以上文化青年参加
为期3年,半脱产
他立马通过电话报了名
一个两鬓斑白的小老头
就这样坐到课堂上
成了水利班上最勤奋的学生
*大发越学越明白
越明白心里越着急了
年腊月的一天夜里
*大发一头闯进*著文的家
这时*著文已任县水利局副局长
*大发说:
“你当局长了,我也老了
现在我们草王坝那条渠还荒废着
我死前要是通不上水
闭不上眼啊!”
*著文很为难地说
县财*每年给水利的资金
全给*大发修渠也不够
*大发却乐呵呵地说:
“你不知道,我最近又干了一件大事!
“我又把村民动员起来了
不讲价出义工
县里把水泥买上就行
关键是你们的技术要上去
给我们做保证!”
*著文的眼睛湿了
为此,他在水利局提出
草王坝村的水渠工程
“我愿意牵头,负责到底”
这一决定得到支持
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
——螺蛳洞引水工程
从此列入县重点水利工程
“大发渠”上天
草王坝改名团结村
年,工程正式动工
这一天,天还没亮
多村民就在*大发的带领下
背着背篓带上工具
举着火把再次上山了
螺蛳洞引水工程沉寂了10多年之后
终于又震响了茫茫群山
这次修渠
同医院
*大发的第二个女儿、23岁的彩彩
因急症不幸去世
一年后,13岁的大孙子
又因患急性脑膜炎猝然离世
为了开山凿渠,为了全村人的梦想
*大发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
但他擦干眼泪
依然坚挺在山上
第二次挥师大战米长的绝命崖
——擦耳岩
年近六旬的*大发
依然把自己吊在长长的绳子上
足登石壁,一锤锤敲击着手中的钢钎
年轻时他是石头娃
老了成了老愚公
年端午节
历史性的一刻到了
螺蛳洞引水工程终于通水了
这是一道通天长渠
清爽爽的泉水
顺着绕山而来的长渠
一泻而下,翻腾着雪白的浪花
穿越整整35年的苦斗与周折
扑进仡佬族草王坝村
扑上全村的笑脸
扑向坝上山坡上
一块块绿油油的耕田
扑进家家户户的梦想……
天渠通水了
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
称为“大发渠”
这一年
*大发正好60岁
他从村*支部书记的位置退下来
每天提着镰刀上山巡查水渠
把水渠里的落叶和碎石清清
把渠边的青草拔拔
迄今又是26年过去了
从开工到现在
86岁的老人家
究竟绕地球走了多少圈
他没算过,也不会算
问渠何得清如许?
为有初心闯山来
反正地球就那么大
再长的路也长不过脚头
后来,草王坝村改名团结村
这是全体村民一致同意的
捧着大发渠里流淌的甘甜泉水,*大发高兴得像个孩子
如今的团结村
老百姓吃上了白米饭
二层小别墅遍地起
轿车开进农家院
在大发渠另一边
仁遵高速公路的主要控制性工程
——大发渠特大桥
在阳光的照耀下
如彩虹一般熠熠生辉
气势磅礴
团结村的致富路子将越来越宽
*大发改变全村命运的
愿望实现了
编
辑丨贾文程
校
对丨石洪基
校
审丨张 铭、刘 晗
值班编委丨金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