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脑膜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第三十六战王莽复古7天下大乱
TUhjnbcbe - 2021/11/27 21:30:00

绝大多数的河流,基本上都遵循着旧有的河道大河向东流,决堤在特殊年份可能会出现,但绝大多数情况不会出现改道。

唯一的一个个例,我们的母亲河,*河。

*河由于含沙量太高,大量淤泥顺流而下,所以它的流量自带重塑河道效果。

瞅瞅这家伙*的。

在西北上游还好说,因为水流湍急,劲大,沿河淤泥往往呆不住。

但*河一进入大平原也就是中下游,水流就缓慢了,淤泥沉底,越往下走沙土泥石带的越多,越容易使河道变浅,旧有的堤岸就越来越起不到约束河流的作用,好多“地上河”就出现了。

经年累月后,忽然一年龙王不开心闹大水,中下游地段就非常容易出现决口,两岸就彻底完犊子了,然后就变成我们主席著名诗句中说的那样“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了”。

决口一般来说隔三差五的就会发生,*河在有记载的历史上决了一千多次口,几乎每年都会有可怜的百姓受灾。

但往往决口的影响都是局部的,大量的上游水量还是要从旧有的河道去代谢,所以决口属于在生态与社会的自我修复范围内,尚可以接受。

但改道则不同。

1、改道是原有的河道压根不再走了,不能用了。

2、出现了超大规模的决口,整条*河的全部流量全部冲向了大平原。

3、然后开始随机选择地形,自我生成新的河道。

决堤和改道的区别在于,决堤有可能会祸害几个县,但改道则往往是几个省受灾。

这种*河改道所带来的灾害,往往是毁灭性的!

*河下游曾经有几次重大的改道,这是历次*河改道图。

基本上有一个规律,*河只要出了荥阳,就奔放异常。

看这张图知道为啥人家泰山能出“石敢当”了吧。

后面讲到信仰结构的佛法、道教、五大仙时我们会详细的阐述一条逻辑:中国人信仰的关键是必须得灵!

能在中国走过千年的信仰和神灵全都是经历过大量“真灵”验证过的。

泰山山脉对于山东人民那真是守护神的存在,人家是帮山东半岛抵御过*河泛滥的。

作为五岳之首,祭天圣地,有机会去泰山游玩的时候千万别偷人家石头,整什么到此一游或凭高远眺豪气干云的来段胡说八道。

这是咱们的民族图腾之一,恭敬的给这座神山鞠俩躬,没坏处。

看看此次*河改道的“直接受众群体”吧。(蓝色区域)

顶级天灾再配合王莽新*下的一系列祸国*策,导致了整个关东地区根本无能力去承受如此大面积区域的海量灾民涌入。

当无荒可逃时,当方圆千里已无粮时。

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关东地区的全面大崩溃!

再来看看东汉后期已经休养生息缓了一百二十年后的人口密度吧。

这两张图让我怀念起了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球星。

据《中国人口史》给出的数据,在王莽十年浩劫中,至少有三千万人损身殒命。(很保守了,按史载来说应该是五千万)

说回*河,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河大改道是周定王5年,(公元前年),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

第二次是汉武帝时代,公元前年,*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时隔了一百四十多年后,*河再次怒张龙口,出现了有史以来,波及最严重,影响范围最广,受灾人民最多的*河改道。

公元11年,*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

之前的*河河道是从沧州区域出海的,而这次改道后的*河就已经和今天的*河出海口相差不远了,等于是*河的这次改道生生的是自己冲出了一条五百多公里的河道!

它并不像武帝的那次改道,上次改道由泗水入淮河,大量的河道是现成的,所以两岸沿途百姓受灾还不算太过巨大,重大灾区只有下图的那条蓝色线。

南方河道众多,*河哪怕出现改道往往也能迅速找到别的河道奔流,这也是为什么在上面图中我把南方灾区写成了轻灾区。

这一次的*河大水灾,其泛滥之迅猛,冲毁之严重,受灾的地域之广,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次。

神奇的是,老天给了两个好大喜功的大折腾巨大的苍天示警,你说多巧。

在这里插个题外话,班固在《汉书》上说,*河流经王家祖宗发祥之地元城,决堤改道后整好把他家祖坟给让过去了,他害怕治河后把自家淹了,所以不去堵决口,任其泛滥,这样才造成了水灾。

这有点冤枉王莽了,因为这种级别的天灾谁碰着也没辙。

纵观上下五千年,对于*河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在我们新中国成立后才获得的,还是得益于科技爆炸后的重工业突飞猛进,对于*河长江这种如此浩瀚的自然力量我们才有了所谓应对的本事。

在封建时代,大江大河这种崩溃型天灾谁也没有办法!

还记得98年的那场全国性特大洪水吗?

当时全国各地防线上每天出动的解放*日均20万人次,最高峰时仅长江大堤上就矗立着近19万子弟兵!

那年我虽然仅仅9岁,但每天的新闻联播和各种媒体报道以及我爸的那句“这种大水灾全世界除了中国谁也抗不过去”让我印象至今深刻。

咱们的人民子弟兵,名副其实啊!

在古代,能抗的“洪”,那都不叫“洪”!

“洪”真来时,你只能去看着,然后赶紧跑,然后祈求上苍开恩,等灾过去后进行下小修小补,力争在下次大灾前损失小一点,仅此而已。

王莽很冤,但也不冤。

如果你不胡折腾,哪怕是如此天灾,凭着汉末的老底子他的*权还是可以扛过去的,比如这次*河改道后安澜了余年,下次大改道是北宋宋仁宗的景祐元年(年),但仁宗就处理的很好,丝毫没耽误人家一带仁君的后世之名。

他王莽在上台后的短短几年内,由内而外的没有一刻闲着,而且每件事全部荒唐至极,劳民伤财最后弄得天怒人怨,最终由这次*河大改道给了王莽最致命的一击。

决堤的*河大水所到之处对当地造成了彻底的摧毁!

粮食被冲坏,水源被污染,千里皆泽国!

受灾百姓们吃不上饭,庄稼被冲垮了,瘟疫传染病横行,海量的灾民开始逃灾,但外地往往也不比灾区强到哪去,供应的物资不足以供养难民,根本承接不了如此海量的灾民涌入。

未受灾的地区在灾民涌入后被抢劫粮食,破坏秩序,又都丧尸传染般的变成了新的灾民。

越来越多的灾民变成了眼镜饿蓝了的饥民。

大量的饥民为了活下去开始揭竿而起!

开始抢劫官府!开始打家劫舍!开始啸聚山林!

越来越多有组织的团伙涌现,自秦末纷争后,时隔二百年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再次上演!

公元11年,*河改道的同年,由于不堪征匈奴驻*及各种横征暴敛的骚扰,并州东部地区(山西东部,河北西部,内蒙少部分)大量的百姓相继流亡为盗贼。

公元15年,包头人民(五原)和张家口弟兄们(代郡)也不干了,当地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骚扰,数千人起而造反。

这是王莽篡汉后第一起有组织的反*府武装,就这么仅仅几千人的反叛武装,官*整整经过一年多的围剿才将其平定下去。

公元17年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的年份,整个天下开始盗贼风起云涌,各地百姓纷纷起而反抗。

瓜田仪在会稽长洲(苏州)率众起义,坚持长达数年之久。

琅琊海曲(日照)有一个女汉子吕母为被县宰冤杀的儿子报仇,率众造反,破城杀官,自称“将*”,然后到海上当上了海盗,势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吕母女士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老大。

公元18年,徐州地区,力子都数万人率众起义,王莽遣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

张霸在南郡(今湖北江陵东北)的起义。

羊牧在江夏(今湖北云梦)的起义。

王州公在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的起义。

受*河水灾最严重的河北地区也最乱,出现了数十支起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铜马部、青犊部、上江部、城头子路部等。

上述的这一大堆起义的,都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真正成为左右整个西汉末年走向的力量是两股。

山东的赤眉*和南阳的绿林*。

自秦并天下后,山东的老百姓们第一次在正式的历史舞台上显示出了他们巨大的战斗力,拜王莽和*河所赐,青州地区变成了水深火热的修罗场,山东北部夹在*河两条新河道之间,整个北境都是灾区。

公元17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众仅百余人,这伙小武装逃进了石敢当的泰山,仅仅一年的时间,这伙人就发展到了一万人。

万人规模的樊崇又得到老乡逢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起义*的支持与拥护,合兵数万成为了山东半岛的第一大起义力量开始攻城略府。

山东盗盛,渐成不可收拾之势。

公元21年,王莽遣更始将*王*击赤眉,无功。

转年王莽再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廉丹,率*十余万大举东讨。

樊崇恐混战中与王莽兵无法区分,下令用朱砂涂抹眉毛作为辨别。

这也是“赤眉*”的由来。

21年秋,王匡*与威武造型的赤眉战于成昌(今山东东平县西),王匡逃走,廉丹战死,官*一败涂地。

赤眉*声威大震,增至数十万之众。

赤眉*可以说是整个汉末农民起义*中最凶猛的一股力量,山东大兄弟们迸发出了让人咋舌的战斗力,赤眉*的首领樊崇等人最初仅仅是因为穷困而为盗寇,根本没有攻城略地的打算。

后来队伍渐渐扩大,也并没有什么组织建制,简简单单的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伤;以言辞为约束,没有文书、旌旗、编制、号令。

管事的就是职位最高的号为“三老”的三个领导。

其次为从事,再次为卒吏,一般的泛称为"巨人"。

就这么一伙无组织章法的“乌合之众”,后来从东打到西,几乎战无不克,逮谁干谁,成为了汉末纷争中无法忽视的搅局力量。

虽然这么厉害,但“赤眉”这个词却并没有成为后世起义的代名词,却是同时代的“绿林”成为了后世啸聚山林的统称代表。

因为最终把握历史走向的,是绿林*这伙人。

公元17年,南郡,江夏郡闹大饥荒,老百姓为了活命,纷纷来到野泽中挖野荸荠充饥。

乱世中,野菜都不够抢的,饥民多野菜少,大量的纠纷产生,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风出面调解,深受饥民的拥护,后来走投无路的荆州流民推举王匡、王凤做首领,造反起义了。

起义*迅速由数百人一下子发展到七、八千人,王匡、王风带领这支农民*走进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绿林*"之名也由此而来。

公元21年,绿林名头越来越响,王莽派兵两万官兵围剿绿林山,被绿林*大败。得胜后的绿林*趁势攻占了竟陵(湖北天门)、安陆等几座县城,然后开仓放粮。

绿林**威大振,大量饥民灾民投奔绿林山,众至五万余,州郡不能制。

好汉们开始劫掠大量妇女进入绿林山中压寨,在天灾皇瘟下过着没羞没臊的生活。

转过年来,缺德的土匪窝子绿林*发生瘟疫,五万多人死一半,绿林*不得不撤离绿林山,分作两路,寻找新的根据地。

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号称"下江兵",这部分是小股份。

大股份是由王匡、王风率领的,北上南阳,号称"新市兵"。

在绿林*下山后,平林(湖北安陆)人陈牧、廖湛也聚兵起义,号称"平林兵"响应绿林*。

这是绿林*的最初三伙队伍。

参加革命最早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是最终获得革命果实的,这是条经历了历史大数据检验后的定理。

这一次,也不例外。

虽然不例外,但绿林*匪帮却在某些特殊人物的爆发小宇宙下短暂的成为了夺取革命果实的那只小螳螂。

在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的影响下,一个已经隐忍了很久的阶层也站出来了。

豪族们出手了。

越来越多的地主豪强看到了天下已经彻底乱套后纷纷趁机起兵,其中有一支地方豪强,南阳的汉室宗亲刘演刘伯升策动族人和宾客凑了七、八干人起兵于舂陵(湖北枣阳),号称"舂陵兵",成为了绿林*的第四路兵马。

这支绿林*的“新四*”中,出现了一个彻底改变历史格局走向的人物并最终延续了汉室的国祚。

非常巧,他也姓刘。

而且排行老三。

渤海小吏

小吏感恩您的一路厚爱与支持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三十六战王莽复古7天下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