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知识问答
#
接种单位应张贴的预防接种宣传材料有哪些?
答:应张贴的预防接种宣传材料包括以下4方面:
①预防接种工作流程;
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品种、免疫程序、预防接种方法等,第二类疫苗除公示上述内容外还应公示疫苗价格、预防接种服务价格;
③预防接种服务时间、咨询电话;
④相关科普宣传资料等。
#
建立预防接种卡、证是在户口所在地吗?
答:应该在儿童居住地的接种单位办理。
预防接种证、卡(簿)按照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接种证;接种证遗失者应及时补办。
产科接种单位应告知新生儿监护人一个月内到居住地接种单位建立接种证、卡,或直接为新生儿办理接种证。户籍在外地的适龄儿童暂住在当地时间≥3个月,由暂住地接种单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补办接种证。办理接种证的接种单位应在预防接种证上加盖公章。
#
预防接种是通过何种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的?预约告知包括哪些内容?
答: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广播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范围?
答: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时限,分为以下7种情形:24小时内如过敏性休克、不伴休克的过敏反应(荨麻疹、斑丘疹、喉头水肿等)、中*性休克综合征、晕厥、癔症等。
5天内如发热(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血症、败血症、脓*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15天内如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
6周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格林巴利综合征、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
3个月内如臂丛神经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等。
接种卡介苗后1—12个月
如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其他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其他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
每种疫苗接种均需记录填表吗?应接种人数如何填写?
答:均需要,具体填写要求如下:接种的每种疫苗、每剂次均要记录填表,并且汇总后要进行报告。
第一类疫苗报告应种数和实种数,第二类疫苗报告接种数。应种数是从接种单位初始报告;县区级是各乡级报告单位汇总结果,同样市级是各县级汇总结果。应种人数是逐级汇总后上报。
文章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