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经理小林抽烟特别厉害。有一次到外地出差,他半夜醒来想抽烟,看到空烟盒,才想起匆忙中忘了买香烟。
他四处搜寻,发现唯一的办法只有出去买香烟。
这时,外面下起大雨,打听后得知,附近并没有商店,最近的商店相距两条大街,但他不能确定是否开门。
正想借雨伞出门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真的非要抽这口烟吗?自己吸烟成瘾,差点成了坏习惯的奴隶。回到房间,小林将揉成团的空烟盒扔进了废纸篓。
在以后的日子,他尽量不主动买烟,非必要应酬,他也不抽烟,逐渐戒掉了烟瘾。
习惯决定行为,行为产生后果。研究发现,人每天的活动中,有40%的行为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由每次的决定促成。
好习惯受益一生。那不好的习惯真的可以改变吗?
当然可以,它的力量不容忽视。
作者查尔斯·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前言部分,就告诉我们一个故事:34岁的丽莎在4年时间,通过改变习惯,告别了14年的肥胖、抽烟喝酒的历史,有了长期稳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让原先晦暗的人生焕然一新。
在《习惯的力量》书的第一部分的个体习惯中,作者带我们认识和了解习惯。
即使失去记忆,依然会无意识的启动习惯。
71岁的尤金患了病毒性脑炎,摧毁了曾经的记忆。虽然身体康复不错,但对以往的记忆失去了很多,也不记得朋友和家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有记忆障碍。
但是因为长期的生活习惯,他在画不出家中的布局,画不出街道图的情况下,也可以自由进入房间,卫生间,甚至直接拿取厨房的罐子,出门后会找到回家的路。
在一系列行为变成自动的惯常行为,就是习惯的形成。
这也是大脑寻找的可以省力的方式,有了习惯,大脑才能得到更多的休息。有的习惯是受到外界的影响后,慢慢创造成了习惯。
渴求在驱动着习惯。
书中说到了白速得牙膏和纺必适清香剂的案例,他们利用人们的需求,产品获得巨大的销量。
牙齿上的垢膜在广告商的提醒下成为人们渴求去除的目标,而白速得牙膏可以帮助实现;我们渴望家里的空气清新些,衣服有香味更显得精致,纺必适的出现恰好做到了想要的结果。
这是因为人们的渴求在驱动着习惯。而渴求触发了,就容易创造新的习惯。
其实,牙膏并不能清除广告上说的垢膜,清香剂的香味也只是表象,但它们依然受到追捧。
生活中,我们也会有渴求驱动下形成的习惯。比如清洗毛衣,放入清洗剂,之后放入柔顺剂,晾干后,渴求能闻到清香味,那时才觉得衣服洗干净了,获得了愉悦感。
习惯是可以被改变或者替换的。
大脑中,由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三步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
患有病毒性脑炎的尤金在28天贴纸训练中,也经过了三个回路练习,即使失去记忆,依然能形成新的习惯。
实验证明,习惯是可以被改变或者替换的。
比如,都知道锻炼有益身体健康,可是对娜娜来说是个艰难的过程。
于是,除了设定闹钟,在床前放好运动衣,作为暗示,要养成锻炼习惯的。惯常行为是在小区跑步,发现人很少,缺少动力。又去附近的江边,那里参与锻炼的人挺多,无形中开始有了兴趣,娜娜渐渐形成了去江边锻炼的习惯。
在对自己的奖赏方面,最好有触发的渴求,这样能从中获得愉悦感。
娜娜喜欢听歌,就奖赏自己下载了不少想听的歌,锻炼的同时享受着出汗的淋漓畅快,还能陶醉在美妙的歌曲中。
好习惯是成就一生的关键,幸好习惯可以改变。不想让它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我们就开始有意识的改变不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