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脑膜炎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谢泳学术争鸣不能轻言造谣wa2j0ed5
TUhjnbcbe - 2020/7/24 10:27:00

谢泳:学术争鸣不能轻言“造谣”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历史研究中,特别是关于现当代中国历史研究中,屡见有频繁使用 造谣 一词的文章。比如关于1960年代中国人口增减问题,有位教授著文明确认为有些研究者是 造谣 。这位教授对于和自己学术观点不同的学者,在学术争鸣中频繁使用 造谣 一词,以此先将对方置于不义之地,然后再进行批判。我们要养成在学术研究中尊重不同观点的习惯,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学术本身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独立品格,也有自己的规则。独立的学术研究中根本不存在 造谣 问题,只存在使用材料合不合学术规则的问题,如果材料本身符合学术规则,叙述历史符合常识逻辑,那么结论可以不同。就是作者使用了假材料(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也只能说这个学者的学术水准不够,而不能认为作者是在 造谣 。 造谣 是*治概念,不是学术 概念 。在学术争鸣中,我们不能使用 造谣 一词。学术的发展和繁荣一定是建立在允许不同学术观点存在的基础上的,没有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学术机构在学术研究中可以获得道德或者*治上的优先权,以绝对预设天然正确来对待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中国当代历史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问题涉及还健在的人,为了息事宁人,以往我们在解释当代历史时,采取的是 宜粗不宜细 的原则,但我们必须清楚,这个原则是对负有行*责任的领导而言的,不是对研究历史的学者的要求。如果以 宜粗不宜细 的原则来要求学者的历史研究,这本身既不符合学术规则,也不利于学术的繁荣。另外,在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一定要以原刊的、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不能以络 标题* 来判断文章的性质。对于复杂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者在陈述各家对同一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判断时,并不意味着这些事实陈述即为作者的观点。最后我想再强调一点,任何学术争论的发生,只与作者本人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相关,而不与作者的供职处所相关。也就是说,真正的学术争鸣,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术争鸣,都不宜通过行*手段来处理,而只能通过学术争鸣本身来完成。在学术研究中,求同存异是常态,学术定论只能在学术争鸣中产生,而不能通过行*手段强加给学者。现代学术争鸣和作者供职处所已有清晰边界,参与争鸣的学者必须自觉遵守这样的规则:自由争鸣,在任何情况下,凡寻求把学术问题诉诸行*渠道解决的企图,都是不合现代学术规则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谢泳学术争鸣不能轻言造谣wa2j0e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