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脑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颅内表皮样囊肿 [复制链接]

1#

颅内表皮样囊肿是罕见的先天性病变,它们是由于神经管闭合过程中外胚层异常所致,通常出现在中年,模拟脑脊液在CT和MRI上,除DWI表现为局限性扩散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流行病学

虽然以先天性为主,但表皮样囊肿通常生长缓慢,因此需要许多年才能出现。一般病人年龄在20至0岁之间。

临床表现

表皮样囊肿的征状是由逐渐的肿块效应所致,其表现包括:

头痛:最常见颅神经症状小脑症状癫痫发作

颅内压升高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并不常见,但已被认识到。

病理学

表皮样囊肿可能是先天性的(最常见的是神经管关闭时外胚层包涵体所致)或后天(手术后或创伤后植入)。病理上,颅内表皮样囊肿与岩尖中耳先天性胆脂瘤,它们不同于皮样囊肿有表皮和皮肤的附属物,如头发和皮脂腺囊肿,成熟畸胎瘤有三个层次。

它们宏观上是白色和珍珠状的,可以是光滑的,分叶的,或结节状的。内部囊性成分通常充满脱落的上皮角蛋白和胆固醇晶体;表面呈乳脂状,呈蜡状。颅咽管瘤,它们在组织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胆固醇和角蛋白成分解释了它们独特的成像特性。

位置硬膜内:90%桥小脑角:0-0%

鞍上池:10-1%

第四脑室17%

中颅窝

半球间:%脊柱(罕见)硬膜外:10%大部分在颅骨内

特征

颅内表皮样囊肿表现为分叶状病变,填充和扩大脑脊液间隙,并产生逐渐的肿块效应,包裹邻近的神经和血管。后颅窝囊肿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使基底动脉远离桥脑。

CT

细胞碎片和高胆固醇含量的结合使表皮样物质的密度降低到大约0Hu,因此密度可以与CSF相同,看起来就像蛛网膜囊肿。

钙化见于少数病例(10-2%)。极少数表皮样囊肿可能由于出血、皂化或蛋白质含量过高而呈高密度。无强化,囊壁也很少显示强化。

磁共振成像

与CT相似的是,表皮样囊肿通常无法与CSF区分开来,除了DWI/ADC有助于区分它们。

T1

通常与CSF等信号与周围的CSF相比,更高的信号经常出现在病变周围。很少情况下有呈高信号罕见的内出血也会导致高信号。

T1C+(Gd)

有时可以看到边缘周围的薄薄的强化。在罕见的恶性变性病例中,强化变得更加明显。

T2

通常与脑脊液等信号(6%)略高信号(3%),等同灰质很少出现对灰质的低信号

FLAIR

通常不均匀的信号;高于CSF提防脑脊液搏动微影,可以模仿这种外观

DWI/ADC

由于异常限制扩散和T2穿透有助于鉴别蛛网膜囊肿

治疗与预后

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选择,如果有症状。然而,完全切除是困难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可以被切除,特别是在脑神经和血管周围。因此,复发并不罕见,尽管生长缓慢。

CASEF20头疼CasecontributedbyDrKosukeKato?

右侧颞前区有一个大的轴外病变,邻近右侧额下叶和右颞叶的相关肿块效应。右侧杏仁核上移。T1信号强度低,T2信号强度高,不完全抑制和扩散限制。

病人接受开颅手术切除病灶。最终诊断:表皮样囊肿。

CASE2

CASE3

CASE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