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这一季节是新冠肺炎、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诺如病*、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对于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够成熟的幼儿来说,一些细菌、病*便会趁虚而入。现在将几种常见的冬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供给家长朋友,以便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和应对。
1
新冠肺炎
主要症状: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预防措施:
1.少出门,躲在家,勤消*,多通风;若出门,戴口罩。
2.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3.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4.新型冠状病*感染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2
流行性感冒
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咳嗽,咽痛等。婴幼儿和老人并发肺部感染。流感的潜伏期通常为1-7天,多为2-4天。
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以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为主,流感病*在空气中大约存活半小时,经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可感染,接触被病*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也可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封闭、通风不良的场所,流感也可能以气溶胶形式传播。
预防措施:
1.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
2.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3.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
4.注意通风,居家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5.尽量避免幼儿出入公共场所。
6.注意幼儿个人卫生,要勤洗手。
3
手足口病
主要症状:
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1.勤洗手、讲卫生。
2.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4
诺如病*
主要症状:
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如频繁呕吐或腹泻,可导致脱水,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常见于幼小儿童、老年人和基础性疾病患者。
传播途径:
诺如病*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人传人可通过粪口途径(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
预防措施:
1.提倡喝开水,饮用桶装水选择质量有保证的品牌,并且水要烧开饮用,不要冷热水混合饮用,避免因桶装水污染引起发病。
2.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牡蛎和其他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
3.常开窗通风,不要到人流密集的地方逗留。
4.勤洗手,幼儿吃手指的坏习惯及时改掉。
5
流行性腮腺炎
主要症状:
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或者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9天。
传播途径: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只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极强。
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
1.接种腮腺炎疫苗。
2.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
温馨提示
1.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杜绝传染渠道,减少感染机会。
2.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可增强幼儿自身免疫力。冬季,经常进行户外活动的幼儿与不进行户外活动的幼儿相比,感冒发生的概率明显低很多。
3.每天入园前,请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