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球菌属主要的致病物质
1.凝固酶(coagulase):增强细菌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葡萄球菌溶血素(staphylolysin):能破坏多种细胞的细胞膜,故又称为溶细胞*素。
3.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可杀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4.肠*素(enterotoxin):引起急性胃肠炎(食物中*)。
5.表皮溶解*素(exfoliativetoxin):裂解表皮组织棘状颗粒层,导致表皮与真皮脱离。
6.*性休克综合征*素-1(toxicshocksyndrometoxin1,TSST-1):抑制内*素脱*;刺激单核吞噬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7.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alproteinA,SPA):可与IgG抗体Fc段非特异性结合,竞争性抑制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二、链球菌属主要的致病物质
⒈链球菌溶血素(streptolysin):链球菌溶血素O(streptolysinO,SLO),链球菌溶血素S(streptolysinS,SLS)。
⒉致热外*素(pyrogenicexotoxin):又称红疹*素,是猩红热的主要*性物质。
⒊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促进细菌扩散。
⒋链激酶(streptokinase):促进细菌扩散。
⒌链道酶(streptodonase):促进细菌扩散。
⒍M蛋白(Mprotein):抗吞噬、引起机体变态反应。
⒎脂磷壁酸(leipoteichoicacid,LTA):细胞表面有脂磷壁酸受体,与细菌细胞壁中脂磷壁酸结合,促进链球菌粘附易感细胞。
三、肺炎球菌属致病物质
1.荚膜:增强肺炎球菌抗吞噬能力。
2.肺炎球菌溶血素(pneumolysinO).
3.紫癜形成因子:皮肤紫癜、出血。
四、脑膜炎奈瑟菌致病物质:
荚膜:增强细菌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菌毛:增强细菌粘附于易感细胞的表面内*素:引起发热及低血压性休克
五、淋病奈瑟菌致病物质
(1)荚膜:增强抗吞噬细胞吞噬。
(2)菌毛:粘附于易感细胞表面。
(3)IgA1蛋白酶:破坏粘膜表面IgA1。
六、肠产*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E.coli,ETEC)主要致病物质:肠*素(外*素)、菌毛
七、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主要致病物质:内*素、菌毛
八、肠致病型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主要致病物质:内*素、菌毛
九、肠出血型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主要致病物质:Vero*素、溶血素、内*素、菌毛
十、志贺菌属致病物质
1.菌毛:粘附回肠末端及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2.志贺*素:对细胞有*性,同时可引起腹泻。
3.内*素:*性强烈,是志贺菌主要致病物质。
十一、沙门菌属致病物质
1.Vi抗原: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2.肠*素:外*素。
3.内*素:体温升高,白细胞数下降、休克。
十二、破伤风梭菌(C.tetani)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素和破伤风溶血素。
破伤风痉挛*素的致病机理: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骨骼肌强直性收缩,出现破伤风特有的苦笑面容和角弓反张等临床症状。
十三、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物质:肠*素,增加肠壁通透性,引起腹泻。
α*素:作用类似于卵磷脂酶,溶解血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水肿。
十四、肉*梭菌致病物质:肉**素(botulin)。
*素的作用机制:作用于颅脑神经核、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弛缓性麻痹。
十五、白喉棒状杆菌主要为白喉外*素。
白喉外*素是棒状杆菌β-噬菌体基因表达产物,可与人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
十六、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主要的致病物质
(1)荚膜:可抵抗机体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2)炭疽*素: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感染性休克及DIC。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