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脑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都要做出百分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吉林日报」

本报记者毕雪

89岁的她依旧每天7医院,查房、出诊、会诊,为来自各地的患者解除病痛;工作之余,她还承担了国内20多份专业杂志名誉主编、副主编编委、顾问等职务,为专业学术把关;她被网民亲切地称呼为“楼梯教授”“‘80后’大医生”……她就是吉林省优秀共产*员、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饶明俐。

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医院实行弹性工作制,她却主动要求多排几个班。饶明俐常说:“做医生是件非常愉快的事,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当医生。”

这样的信念源自她65年不变的初心。年,饶明俐高考时毅然决定投身医学事业,当时她的心中除了悬壶济世的人生理想外,还有一份内心深处对幼年早夭妹妹的怀念。“我上初中时,有天放学回家发现妹妹和妈妈都没在家。不久,妹妹就因为罹患结核性脑膜炎去世了。现在看,这根本不是什么大病,只是当时那个条件下没有特效药。”饶明俐说。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她更能体会患者的心情。她总说:“每当看到患者得到满意诊断后离开诊室,我就能高兴一整天。”

作为有着68年*龄的老*员,饶明俐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地6点起床,7点前到达科室提前准备全天的工作。如今的她除了每天按时查房、会诊,还坚持周一、周二、周五出特需门诊,周四全天坐诊……她的笔筒里装满了红笔和铅笔,办公桌的案头上整齐地摆放着业内各大杂志寄来的审核材料、学生们的论文等,她都会认真地翻阅、批改。翻开日记本,上面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为了节约午饭去食堂花在路上的时间,她每天都自己带饭在办公室吃。她的办公室有点“拥挤”,除了书柜里的书,窗台、办公桌、沙发把手上……到处都摆放着各种书籍。尽管忙碌,她仍然坚持每天抽时间学习。夜幕降临,饶明俐除了要把白天的一些病例拿回家去研究,还要一边编审她所主持的学术期刊文章,一边盯着科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